前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抗战历史中,台儿庄战役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而在这段历史的背后,有一位智者,以他的学识与勇气,为真实记录这段英勇篇章付出了不懈努力。他,就是程思远。从田间地头的苦读到投身北伐的烽火,再到力促《血战台儿庄》的公映,程思远的一生,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传奇。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他如何以一己之力,让这段被尘封的记忆重焕光彩?
从田间少年到政治博士
在广西宾阳县大桥程村,一个普通的家庭于1908年8月22日迎来了他们的新成员——程思远。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却对他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取名“思安”,希望他人生平安、顺利。然而,这位自幼便展现出开明思想与进步追求的少年,对封建礼教有着本能的反感。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思远”,寓意着立大志、思长远,这一改动不仅是对他个人命运的重新书写,更是他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渴望与探索。
程思远的童年是在家乡的田间地头度过的。他聪明好学,常常牵着牛在田野间漫步,当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何不在书房里苦读时,他笑着回答:“我的书房在牛背上。”这种看似随意的回答,实则透露出他对于学习的独特理解——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之中,更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在田间地头苦读诗书的精神,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更为他日后的学识渊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7年,程思远踏入了宾阳黄安学堂的大门,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虽然只在这里度过了几年的小学时光,但这段经历却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激发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在校期间,他表现出对时事的浓厚兴趣,经常与同学们热烈讨论国家大事,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远见。这种对时事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成为了他日后投身政治、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的重要基石。
1926年,程思远做出了一个令家人和朋友们都感到震惊的决定——他毅然中止了学业,投笔从戎,加入了李宗仁、白崇禧领导的新桂军,担任团文职书记官。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更展现了他勇于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目标的决心和勇气。在北伐的征途中,他随军一路连克湖南、湖北,新桂军也因此获得了“钢军”的美誉。程思远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卓越的文职能力,使他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新桂军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程思远之所以能够在北伐中脱颖而出,除了他的英勇和才华外,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因此,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向长官和同事们请教和学习。他的晋升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工作的极致热爱和对职责的忠诚履行。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心思缜密的特点,赢得了李宗仁的信任与器重,成为了李宗仁的心腹爱将。凡长官口授之函电,他都能一挥而就,无需打草稿或重写,这种高效的工作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在桂军中声名鹊起。
李宗仁
然而,程思远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深知,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和见识。于是,在1934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赴意大利罗马大学政治系深造。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更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远思考。在罗马大学期间,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最终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他不仅深入学习了西方政治制度与理论,还时刻关注着国内政治局势的发展,为未来的政治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历程与国家情怀
1937年,随着“七·七”卢沟桥事变如同平地惊雷般骤然爆发,中华民族被猛然推入了全面抗战的汹涌洪流。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在这片烽火连天的土地上,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国家和民族存亡的钢铁长城。程思远,这位心怀家国的青年才俊,在闻讯后毅然中断海外学业,踏上归途,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滔滔洪流之中。
华北大地,烽烟四起,日军铁蹄步步紧逼,中国军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为打通津浦线,连接南北战场,日军将战略目光聚焦于徐州——这一华北与华中之间的交通枢纽。而台儿庄,作为徐州的咽喉要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1938年3月,日军调集精锐之师,对台儿庄发起了如潮水般的猛烈攻击,一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由此拉开序幕。
台儿庄战役,这场历时一个月的殊死搏斗,不仅是对中国军队意志与勇气的极限考验,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在李宗仁、白崇禧等将领的英明指挥下,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巷战、肉搏战。战役初期,日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和装备优势,一度攻入台儿庄城内,形势岌岌可危。然而,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军队并未退缩,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在城内展开了激烈的抵抗,与日军展开了贴身肉搏,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他们的英勇与牺牲。
在这场战役中,程思远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得力助手,不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军事素养为军事指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决策支持,更以其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卓越的动员能力,积极投身到知识青年的抗日动员工作中。他深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抗战的希望。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鼓励青年们投身抗日战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壮丽的篇章。在他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前线,为战役的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经过一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军队终于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更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和巨大牺牲。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它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程思远被任命为广西绥靖公署政治部主任兼乐群社理事长、桂林欧美同学会会长。广西,这片位于中国南方边陲的土地,在抗战时期成为了重要的后方基地。程思远在广西任职期间,正值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全国上下都在为夺取抗战胜利而努力奋斗。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因此更加兢兢业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积极加强广西地区的政治动员和组织工作,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发展,为抗战前线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他的这些努力不仅为广西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抗战大局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2年,程思远赴重庆工作,历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组织处副处长、督导室主任、社会服务处处长、中央常务干事、广西省政府驻渝代表、国民参政会第四届参政员等要职。重庆作为当时的陪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舞台。程思远在这里的工作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机遇。他积极推动青年工作,鼓励青年投身抗战,为抗战胜利贡献了青春力量。同时,他还深入基层,关心民众疾苦,努力解决民生问题,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尊敬。
1945年9月,程思远参加了日本的投降仪式,亲眼见证了中华民族摆脱百年屈辱史、取得独立与自主地位的庄严时刻。这一历史时刻对程思远来说意义非凡,不仅是对他抗战工作的最高肯定,更是对他内心深处家国情怀的深刻触动。从此,他更加坚定地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为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民族精神的银幕传承
1987年,历史的车轮悄然驶过半个世纪,停驻在“七七事变”那烽火连天的记忆里。这一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情感的坐标,全国上下被一股浓烈的纪念情绪所笼罩。从官方到民间,各类纪念活动如潮水般涌现,每一场都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每一次都是对民族精神的崇高致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西电影制片厂犹如一位敏锐的猎手,捕捉到了社会情绪的脉搏,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拍摄《血战台儿庄》的征途。
程思远,这位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拳拳爱国之心,成为了这部影片背后的灵魂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行动者,对《血战台儿庄》的筹拍倾注了满腔热血。从剧本的初稿到银幕的呈现,每一个环节都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足迹。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讲述者,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确保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忠实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程思远的这份执着,不仅仅源于对历史的尊重,更源于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深切责任感。他深知,电影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历史的镜子,能够照亮过去,启迪未来。
然而,艺术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血战台儿庄》在完成拍摄后,却遭遇了上映的波折。当影片送审至电影局,期待着全国观众的检验时,却意外地遭遇了沉默的壁垒。一位中央领导以“对抗战历史事实不太清楚”为由,提出了质疑,这一质疑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了影片上映的路上。面对这样的困境,程思远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坚持。他深知,沉默是历史的敌人,而声音则是唤醒记忆的钥匙。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为影片正名的征途。
程思远据理力争,他的声音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穿透了沉默的阴霾。他详细阐述了影片从剧本到摄制的全过程,强调了影片对历史事实的严格遵循和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他的言辞恳切,逻辑严密,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质疑的迷雾。在程思远的坚持下,中央有关部门重新审视了这部影片,最终被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所打动,批准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映。这一决定,不仅是对程思远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历史与艺术和谐共生的肯定。
《血战台儿庄》的公映,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画面和深情厚重的叙事,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观众们被影片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们所感动,被民族精神的伟大所震撼。影片不仅在国内引发了观影热潮,更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中的一座丰碑。这座丰碑的铸就,离不开程思远的坚持与努力,他的名字也因此与这部影片紧密相连,成为了历史与艺术交融的见证。
程思远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与光明的一生。他在《血战台儿庄》之后,继续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为中国的和平统一、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在人生的田野上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他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他深知,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汇聚起来却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
2005年7月28日,这位杰出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他的离世,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陨落,让人深感惋惜。然而,他的精神却如同不灭的火焰,继续燃烧在人们的心中。他的一生,是对“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精神的最好诠释。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内心信念的坚守;他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对民族未来的期许。
结语
程思远的一生,是追求进步、献身国家的一生。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心怀大志,勇于担当。让我们以程思远为榜样,不仅要在学业上刻苦钻研,更要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程思远的卓越贡献,继续发扬他的爱国精神和坚定信念,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深度好文计划#
